兵團日報 2018年11月18日第01版
●兵團日報記者 陳瓊 通訊員 趙娟
“疾控中心和醫院住院樓距離很近,可以共用一個消防水池,避免浪費。”
“您來看一下圖紙,設計與現實情況不符,請你們再與設計院溝通一下。”
11月16日一大早,吳建榮就忙碌在工地上,與二師三十八團河北醫院工程項目負責人溝通施工情況,商討問題解決辦法。
吳建榮是三十八團經濟發展辦公室的一名科員,2009年畢業于塔里木大學城鎮規劃專業。
“我是團場孩子,又從兵團的大學畢業,就想回到團場,為兵團小城鎮建設盡一份力。”畢業后,作為兵二代的吳建榮義無反顧地來到三十八團,這一扎根就是將近10年。
三十八團2008年開始建設,2011年11月正式掛牌成立。
“來到三十八團,才知道什么叫荒無人煙,一望無際的沙漠,零星的幾個作業點。”作為三十八團的第一批建設者,建團時的艱辛,吳建榮歷歷在目。“住的是彩鋼房,飲用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拉,洗澡就是一盆水往頭上一扣。風沙時不時來上一場,吃飯的時候經常是半碗米半碗沙。”吳建榮回憶道。
2010年7月,三十八團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,洪水將三十八團二級電站和輸水干渠局部沖毀。
電站和渠道關乎著團場用電和農業灌溉用水安全,為做好渠道搶修工作,吳建榮和同事們積極投入到抗洪工作中。哪里最危險,他就出現在哪里,一次次毫不猶豫地跳進冰冷的洪水中,裝沙袋、搬石頭、綁扎鐵絲籠……
在防洪堤壩上整整奮戰了20多天,即使嗓子啞了,身上被曬脫了皮,吳建榮仍然堅守在崗位上,搶修渠道。
經過近10年的磨礪,現在的吳建榮已是三十八團經濟發展辦公室的“頂梁柱”。他參與了三十八團多項基礎設施建設,團場進場道路、廉租房、學校教學樓等工程,都有他的心血和汗水。
10年青春,吳建榮見證了團場干部職工群眾用汗水把沉睡的沙海變成綠洲,看到了大家一步一步建設著美麗的三十八團。吳建榮也把夢想寄托在這片沙海中,無怨無悔。
新聞鏈接:http://epaper.bingtuannet.com/pc/cont/201811/18/c47286.html